2017-01-23 09:26:00
来源:人民邮电报社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结构与动能都面临调整,经济增速的“L”型曲线能否平稳保持,提质增效、破旧立新的经济结构调整能否稳步推进,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能否顺利进行,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的大环境下实现“有进有退”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找到关键突破口。
以“快活高优”(产业规模增长快、创新活跃、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整体绩效优)为重要特点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力量。其中,信息通信业涵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且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业,既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也有助于提升其他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信息通信业自身同样面临培养壮大新动能的课题。在“人人互联”逐步实现的当下,“万物互联”发展条件基本具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迎来发展机遇期,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物联网市场“盘子”有多大?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260亿部,市场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万亿元);而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1.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6万亿元)。从国内来看,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以下简称《物联网规划》)显示,我国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5%;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十三五”期间,物联网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到2020年,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总体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公众网络M2M连接数突破17亿。1.5万亿元规模的经济体,在2015年全球GDP排行榜上位居第41名,排在芬兰之前;苹果公司若参加排名,刚好排在芬兰之后。1.5万亿元产值的城市,在2016年国内主要城市GDP排名中能进入“八强”,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和苏州。
物联网产业融合多项高新技术,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明显,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推动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新功能。
建设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将为物联网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拥有一定规模,设备制造、网络和应用服务具备较高水平;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已形成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感知设施规划布局、通信网络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带动大量相关投资,同时为5G技术研发和商用、物联网垂直领域应用拓展市场空间。
推动技术升级新抓手
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消,不少发达国家元气大伤,部分国家甚至滑向“破产”边缘。痛定思痛,产业空心化、“脱实向虚”等问题引起多国重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确定为政府工作重点,明确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后发优势并未完全体现,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工业领域肩负由大到强的历史性任务。物联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是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则是物联网产业繁荣的关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技术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万物互联的泛在接入、高效传输、海量异构信息处理和设备智能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等,则对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物联网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持物联网操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功能组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外围模块;发展支持多应用、安全可控的标识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集成创新,重点研发满足物联网服务需求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强化各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布局。
物联网产业不可能独立发展,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趋势已经显现,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产业构成的“大智云移物”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形成“技术共同体”“市场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呈现出共生共荣的发展态势。伴随着物联网应用向纵深发展,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将变得更加活跃,驱动物联网和其他前沿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也将不断取得新突破。
拓展智能应用新空间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形成海量数据,应用呈现爆发性增长,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物联网规划》指出,下一步,将结合工业、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典型应用场景,突破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关键技术,形成专业化的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
“人物互联”将带来个人物联网消费市场的繁荣。近两年,可记录并分析运动数据、健康数据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个人电子消费品市场的“新贵”,有效促进了信息消费。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逐步培育出新模式、新业态。比如,车联网领域的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智能家居领域的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应用,以及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健康服务应用,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健康服务,等等。这些应用满足了老百姓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等需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国内物联网应用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比如,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到了千万级用户规模。但目前的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闭环”类应用占绝大多数,未来的物联网将向“开环”方向发展,不仅实现“万物互联”,还将让“万物对话”成为可能。比如,冷冻餐食与冰箱之间可以对话;微波炉和自动化的购物清单可以沟通;衣服可给予洗衣机、烘干机指示;药柜能阅读药物说明书,自动配药给老年病人并把用药剂量和时间报告给医生;智能工厂的机器人根据工业大数据分析自动调整生产模型,并通过5G网络向原料库房派发新订单。